第112章 进化开始_靖明
御宅房 > 靖明 > 第112章 进化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2章 进化开始

  第112章进化开始

  两桩大事方案确定。

  裁撤冒滥和重设三大营的事务由蒋冕领办,兵部主办,五府及杨一清这个国策会议大臣协办,兵科都给事夏言及御马监掌印张永督办。

  清理皇庄皇店的事务由杨廷和领办,户部主办,司礼监及宗人府协办。

  表面上就非常不同的是:文楼、武楼被启用了。

  奉天门外左右两侧的这两栋阁楼,除了文楼是三年一次殿试读卷的场所,它们平常几乎都派不上用场。

  但现在有了新变化:国策会议上定下来的事务都将成立一个国策推行小组,领办阁臣及主办大臣每月都应召集相关大臣商议开会,布置、安排、总结、汇报。

  每次这个会议,都将有内档司太监及御书房伴读学士出席、记录。

  现在,严嵩来到了文楼,刘龙则去了武楼。

  杨廷和坐在上首,户部尚书杨潭陪坐在侧,张锦默默地坐在一旁,而刚被传召过来的宗人府掌事、驸马都尉蔡震等人一头雾水。

  虽然清理皇庄皇店写到了登基诏书里,也一直被杨廷和作为善政之一尽力推动着,但现在真定下来之后却让杨廷和头痛了。

  蒋冕现在是非常不被小觑的,毕竟新君登基后他的低调、刑部大堂上的果断一跳让人惊叹于他的头脑之清醒。

  剩下的兵部、刑部、工部,按例来说还得先往上挪一挪顺序,然后才好入阁。

  “诸位,陛下处乱不惊,群臣服膺。京营嘛,虽然眼下不必因为内忧而仓促,但陛下志存高远、思虑周全,三大营成军后能胜敌,陛下之期望反而更高!”

  而杨廷和甚至无法拒绝:毕竟你之前都催那么多次了。

  话全都没说死,等他再进步到一个层次,将来这格局一样可以再改。

  现在这桩国策推进的小会上,没有杨廷和在侧,他蒋冕终于无拘无束地展示他八面玲珑的一面。

  武楼那边则是气氛颇为融洽。

  但他知道今天是必须去的。

  离这两个位置最近的,本来应该是六部上最显要的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。而这三部尚书,如今两个“戴罪”任职,一个自己表态不入阁。

  因为具体事务有了领办阁臣这个区别。

  严嵩有点同情杨廷和。

  就在满京重臣为这个国策会议和新设的御书房心思大动之际,已经致仕在家准备离京的梁储非常感慨。

  这第一桩变革,却会受到在京朝官、三四品以上的齐齐欢迎!

  ……

  蒋冕拱手朝北面虚敬了一下之后继续说道:“为解君忧,我等当群策群力,以国策为先!制台,您久历边事,在座知兵者,以制台为最。夏给事清查冒滥奔波多日,也必已成竹在胸。诸位公侯德高望重,诸将敬服。这桩国策,冕与大司马就要仰仗诸位一同推行下去了。”

  ……

  “大宗伯,我看此位是专为你设的!”王琼现在与袁宗皋的关系非常好,“既已不能入阁,成为御书房首席,则一应大小事务,陛下都可请教大宗伯之见,酌情批复内阁票拟!”

  ……

  “先放下,朕稍后再看。”朱厚熜先继续读着《大学中庸章句》。

  袁宗皋摇了摇头:“我如何谈得上学问精深?况且,我年事已高。你若要奏请,我也会推辞。这御书房首席,伱不如奏请王伯安出任。”

  杨一清和张永还是老熟人、老朋友。如今掏了钱宁、江彬的家产,又有储备不少银两的密库,这场小会就不仅局限于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了,还有与武备有关的诸多事务。

  在钱宁江彬一案及文华殿之辩中看似“大胜”的杨廷和,他这个选立新君的辅国重臣在这短短月余时间里,其实权威已经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小了。

  “你不妨先沉心修书,你的时运还没到。”

  梁储笑着摇头:“这么多坎坷都走过来了,你啊!不急,这御书房也好,国策会议也好,说到底无非只是陛下的课堂而已。”

  可清理皇庄皇店就是动皇帝内库的利益,会得罪皇室宗亲,会牵扯许多内臣。

  皇帝的标准是给出来了的:首先自然要学问精深,其次就是从阁臣、九卿之外来选,同时皇帝也说了既可能是致仕耆老,又可能是在朝官员,还可能是新科英才。

  黄佐是真的怕了。

  如今国策会议既然设立,御书房伴读学士的微妙存在,皇帝虽然还没有表露出这就要开始行新法,但变革已来。

  王琼这才若有所思起来。

  不论哪些人坐在那十八张椅子上,都是环绕在高居帝位的他身边。

  其中掌翰林院的石珤是资历足够,品级也不差的。

  其中,两个伴读已经由严嵩、刘龙担任,剩下的这个首席就无比重要了:直入国策会议。

  黄佐却挺担心的:万一石珤这回也出什么事呢?

  历来争夺某些重要官位,那各种把柄、黑料都是抖个不停的。

  “对。所以别急。别忘了,三年之后,陛下才十八呢!”

  果不其然,杨慎神情复杂地直接带着他去往花厅。

  他是离御书房首席最近的人之一,虽然他的威望很不足,但御书房首席本身也没有品级啊!

  而眼下皇帝既然还要留用杨廷和,同时压制内阁首辅的权威,他杨廷和难道不会为了阻止王守仁成为御书房首席而帮自己一把?

  这个“误会”,想必杨廷和会愿意解开了,毕竟有师生之谊嘛。

  而严嵩则“奉旨”再到杨廷和府上拜会,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嘛。

  毛纪因为害怕而推脱,费宏推脱离开朝堂很久还没熟悉,蒋冕已经有了另一件领办事务。

  现在这个国策推行小组里,杨潭还是因为钱宁、江彬案在“戴罪办差”的,张锦是司礼监掌印,蔡震的驸马都尉身份在品级上还是超品。

  而当日他是力主让涉案九卿留任的,兵部尚书王宪也不得不卖他个面子。

  下次经筵仍是理学中人进讲,王守仁得了个侍讲学士的衔已经又让理学、心学之争多了个话题。

  从今天开始,名为首辅,但他已经只是个普通阁臣。

  他教导着黄佐:“不论石邦彦能否入阁,这卷书都会由他来修。若真不能如愿,还能怨到你头上?”

  王守仁致良知的方法,朱厚熜觉得道理不错:先控制好风险,做一做看看。

  皇帝说了,这两个人选,届时会在国策会议上推选。

  至于郭勋、杨一清、夏言,昨晚就在一起喝酒。

  和御书房首席伴读学士的人选相比,另外两个内阁大臣要尽快补全显然是更加重量级的大事。

  这一夜的京城,官员们之间走动的极多。

  五府其余左都督都到了之后,先是暗暗对郭勋翘了翘大拇指,然后就非常有积极性地开始参与讨论分工。

  “……课堂?”黄佐很意外他这么说。

  从选立新君的内阁首辅到如今处处被动,杨廷和是真的很难啊,而且实质上“首席辅国”的威望也下降得有点莫名其妙。

  先要拿出候选名单:四选二。

  御书房暂设三学士,一个首席,两个伴读。

  蒋冕之前刑部大堂那一跳,虽然没能当场把杨廷和架上去而最终请辞离开,却也成为了领办这桩军政最合适的人选:四个阁臣里,皇帝清楚他更积极、更想得到皇帝信重。

  王琼继续说道:“大宗伯若入御书房,则礼部尚书之位又空缺出来。再行廷推后,伯安叙功足以任一部尚书之职,最差也是左都御史。大宗伯,陛下这御书房首席,必是为你所设,你不应推辞!”

  他满脸都是笑容,杨一清先谦称不敢,同时很佩服新君的这一手。

  袁宗皋又说道:“陛下还年轻。只看杨介夫仍被留用,登基诏书中所言新政渐次推行,便知陛下还要用他。既用其才能威望,也要朝堂渐渐有新气象。三年之后陛下年已十八,届时应当会有一个新局面。而这三年里,除了京营,陛下于其他国事必不会急于求成,只是要朝堂形成新局面之前,根基牢固!”

  京城的动静被锦衣卫和东厂留意着,照例汇总起来往皇帝这边送。

  文楼、武楼的会议结束后,除了夏言这样知道只能先抓住这个机会把事办好的人,蒋冕、杨廷和更操心的还是另外两个阁臣人选。

  昨天皇帝情绪不对,所以严嵩观望了一晚,没有在经筵结束之后的当夜就去拜访。

  袁宗皋再次断然摇头:“我既已许诺,岂可以此道暗渡陈仓再任显要高位?御书房首席与九卿皆可列席国策会议,我不能有损陛下威望。德华,你奏请王伯安入御书房,正可投石问路!且看陛下今日安排,必是已有计较,让理学、心学辩而不乱。继续辩下去,于公谥忠武,陛下问心学,不都是为了让朝臣和士子们深思一下,该如何做学问、做官、做事吗?”

  看着面对这么多同级别大佬不知该如何开口的杨廷和,严嵩心里竟生出一丝怜悯。

  先放一点权,让他们更多的人去争。

  今日之后,内阁整体就不再局限于过去本质上的参预机务秘书性质了,而是真的亲自领办一些重大国策。

  这句“已等候多时”,很耐人寻味。

  怎么推行?

  对于初登帝位的少年天子来说,能盯紧几件大事就足够了。

  可如今这种情况,一共有两个位置,那可能有机会的人就多了不少。

  “……惟中这边请,父亲已等候多时。”

  相争的过程里,格局就会被重塑。

  王琼皱了皱眉,随后担心地说道:“伯安之功之所以难叙,就因为他的学问。若奏请他为御书房首席,恐会引起轩然大波,学问之争愈演愈烈,那倒是会让陛下忧虑国事被耽误。”

  梁储很满意这样的结果。

  溜吧溜吧,继续做阁臣的话,一把老骨头还得领办许多棘手的事。

  而皇帝这么多的想法、手腕,这么大的气魄让文臣分润司礼监的权力,把学问之争也先引进来让杨廷和不得不留在朝堂,竟还始终觉得他不够强。

  在那有拿主意的重臣们一起对诸多国事进行实质性争吵、使用手腕的国策会议上,皇帝又会学到多少东西,进步到何等层次呢?

  梁储为杨廷和这个老“朋友”做了个悲伤的表情。

  今天再次日万,字数1.05万,就不算加更吧。求票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uzhaifang8.com。御宅房手机版:https://m.yuzhaifang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